然还有实验室老大的通讯作者压阵。
问题是两篇都上了同一期的理学院学报,说不准胡老师是看到哪篇受了刺激。也可能是一眼扫过目录都看到了吧。
其实还有别的论文挂上过兰泽的名字,还好胡老师没注意。包括但不限于生命学院的各实验室。
串门串得比较熟的那些,多多少少都在数学模型方面有过交流。所以相关论文出来之后,把他挂第四第五第三的都有。按照数学模型的重要程度上下浮动。
挂名没什么用,并列挂名就更加黯淡,也不用太在意。
尴尬的是,在应用数学系或者生物力学实验室范围内,他并没有任何一篇哪怕是挂名的小论文。何止是尴尬,简直吃里扒外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兰泽也觉得胡老师骂得有理有节。
兰泽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。唯一的应对方式是:继续啃书。
不把冯大师开给他的书目啃完,每周的讨论课上面对师父和师兄们都毫无底气。
他以前没车,不得不远程参加时,可以毫无存在感地安静旁听。除了叫好之外一言不发。那时还不觉得。自从有了小电车,肉身参与到讨论课上,冯大师时不时扫过的每个眼神,都重逾千斤。
偏偏在各位师兄的大段发言之后,大师的眼神是具有随机挑选性质的。
他选中了谁,就顺口问:“听懂了没有?”
性格正常的师兄表现一般是:“懂了。我觉得这个什么…………”不拉不拉不拉……
稍微沉默内秀的师兄表现是:“嗯。懂了。”
他们当然都有底气说懂。讨论能变成辩论,掺和进去的师兄们当然懂了。
兰泽没这个底气。冯大师眼神挑中兰泽,兰泽只能诚恳地回答:“听懂了一部分。”
“哪一部分?”冯大师淡然追问。
“……因为、所以、但是,这些我都听懂了。其他没听懂。”
兰泽诚实地回答。
偶尔这么回答,还能当是说了个笑话。调节一下讨论课让人灵魂出窍的诡秘气氛。
总这么胡来,就不灵了。
冯大师给他开的书目不是特别多,刚拿到时他还庆幸有不少读过的。然而,以前没读过的那些,每一本都在挑战人类大脑的生理极限。
正常学生拿到正常老师的书目,正常做法是把导师著作挑出来先读过。但在冯大师这里,正常做法不适用。
他的著作不是其中页数最多的。静静躺在书目之中,区区一本,却是最难以下咽的。他还酷爱引用“某某某”然后欲言又止,什么具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