‘亲密关系’,也毫无益处。
素娥的理由只能是郭敞日理万机,十分费眼。她特意‘想’出了窗玻璃的主意,既能让室内更明亮,也叫冬日不至于开窗受冻——总之,全都是为了官家着想,是关心官家。至于官家之后要用窗玻璃开辟产业,那是官家的事。
不用觉得皇家会看不上窗玻璃这点儿小产业...事实上,这不是小产业,真的做起来了,收益是很大的。而且皇家不存在看不起,真的看不起,做什么酒水还要专营?酿酒权进行扑卖(类似后世的拍卖)时,也没有手软过啊!
大燕的社会氛围相比起过去一些朝代,是相对重视商业的。
不过,素娥想的很简单,真的要让人帮着做窗玻璃,事情就没那么容易了——她找的是自己最相熟的司珍司,司珍司有药玉作,倒也专业对口。
但司珍司药玉作的玻璃,基本上是用来做饰品的。简单来说,她基本只做有色玻璃,透明玻璃几乎没做过。
其实何止是司珍司呢,因为华夏的玻璃最开始就是做饰品(譬如自主生产原本产自西方的‘蜻蜓眼’),甚至是仿玉的,根本没有透明玻璃的用武之地。所以即便有人做透明玻璃,那也是小众。
玻璃本就是小众了,无色玻璃又是玻璃中的小众......
最后没办法,素娥只得转而寻求内司意思局的帮助,他们制作玻璃的人才储备、技术储备更加全面,无色玻璃也不在话下,这才让素娥的窗玻璃计划不至于‘胎死腹中’。
按照素娥所说,意思局吹制了透明玻璃器皿,然后用剪子剪开,就得到了摊开的玻璃板——用‘压制’法应该可以得到更大的玻璃板,历史上压制玻璃板也确实取代了吹制玻璃板,但素娥考虑了一下现实情况,还是选择了吹制玻璃板。
一方面是她现在用不到那么大的玻璃板,就算窗户比较大,她一扇窗户里多用窗棂,就能几块窗玻璃镶一扇窗了,问题不大。另一方面,压制窗玻璃对玻璃的品质有另外的要求,历史上,压制窗玻璃的失败率就挺高的了......
吹制玻璃板一开始就和此时大多数玻璃制品一样,存在浑浊、气泡多、厚薄不均等问题。因为素娥要的是无色玻璃,这些问题更无处掩藏,还要更明显一些。不过,意思局是给皇家造办东西,也不怕素娥挑剔。很快他们就通过精选原材料,筛选不合格品等,达到了送到素娥这里的成品,都还不错的程度。
至于说这会导致成本增加...笑话,这可是素娥送给皇帝的生日礼物诶!花钱算什么?
想来,将来商用时,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5页 / 共8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