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静之时,金临点亮烛火,再次审视那份被否定的蓝图。他开始反思,是否自己的方法过于激进,是否忽略了某些现实的考量。他意识到,仅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,还需要更精细的策略和更广泛的共识。于是,他决定调整策略,从基层做起,逐步渗透自己的理念。接下来的日子里,金临不再急于求成,而是深入民间,倾听百姓的声音,了解他们的疾苦与期望。他亲自参与水利建设,推动教育改革,改善农民生活,每一项工作都力求实效,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与尊敬。同时,他也开始在朝中寻找志同道合的盟友,通过温和的方式逐步推动政策的微调,让变革的种子在不经意间生根发芽。
金临的努力逐渐显现成效。国家经济稳步增长,社会风气日益向善,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。这一切变化,皇帝金茂看在眼里,心中不禁对金临刮目相看。终于,在一次朝会上,金茂主动提及了金临之前提出的部分改革措施,并给予了高度评价,鼓励朝臣们继续探索更加适合国家的治国之道。
金临知道,这一刻,他离心中的蓝图更近了一步。但他也清楚,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,未来的路还很长,但他已准备好,以更加坚韧不拔的姿态,继续前行,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。
然而,皇帝金茂却对此并不感冒,金临发现父皇对三皇子金窦的关注都比他高得多。
这一刻,他迷茫了。
难道父皇喜欢的实干派?
抱着这一疑问,金临来到南阳王府,招刘协寻求答案。
刘协说道:“治国并非简单之事,实干者难以成为太子,更别说皇帝!”
“之前陛下还非常欣赏四皇子的作为呢,难道这就表示四皇子能成为太子?”
金临不解地问道:“那么父皇到底想要做什么?”
刘协轻抿了一口茶,目光深邃:“陛下心中所谋,远非你我所能轻易揣测。但自古以来,帝王之选,除却才能与功绩,更看重的是平衡之术与未来之局。实干固然重要,但权衡各方势力,洞察人心,以及那份驾驭群臣、稳定朝纲的能力,才是决定储君的关键。”
“三皇子金窦虽不如你四弟那般显眼,却也有其独到之处,或许正是他在某些方面展现出的平衡感,让陛下看到了不同的可能。而陛下对四皇子的关注,或许只是一种策略,用以试探和激励其他皇子,确保皇权交接时的平稳过渡。”
金临闻言,眉头紧锁:“如此说来,我若想在这储君之争中占得一席之地,单凭实干远远不够?”
“正是如此,”刘协点了点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