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是在训练场上能够打出协同火力,这可不是陈钧想要的啊。
去往旅部的一路上。
陈钧坐在车里基本没怎么吭声,他心里也有些忐忑,昨天陶旅只是让写一份详细的需求出来。
至于这份需求具体该怎么解决。
陈钧心里也没底,陶旅没明说。
无人机的事,陈钧自己倒是有想法,要么请常山军工场代劳生产,然后调到营里使用。
但这些额外的要求,上面估计不会管。
肯定要旅里动用自己的财务去协商。
要么就是他自己解决,在陆院读大二时,陈钧曾帮助发小开了一家无人机公司,后续他都没怎么问过。
但偶尔打电话透露发展的还行,在维持住几十名员工开支的情况下,还能每个月赚一些。
赚的不多,发小勉强算是个小老板。
这点倒是没出陈钧的预料,一个不适合做生意的人,就算他手中掌握着再大的财富,不会运营,能保证生存已经算是不错了。
提起死党林小东组建的无人机公司,就不得不提赵龙泉。
那是以前陈钧大一期间去红九连实习时,认识的五班班长,因为在香江执行任务中,受伤留下了病根。
从医院回来,当时的红九连正好碰上全面信息化铺开,红九连也要改编。
老赵那身体状况,根本就不适合再留部队,无奈选择退伍,他曾过专门去西京陆军边防学院给陈钧告过别。
也是那时候,陈钧推荐赵龙泉回乡后,可以去林小东的公司看看能不能帮上忙。
民用无人机的科技又不高,老赵还是军人,做事方面较为稳妥,见识也比自己那死党高不知道多少倍。
后来打电话联系,林小东也的确透露他留下了老赵,尤其听说人是陈钧介绍的。
当场差点磕头拜把子,要不是赵龙泉当兵时间比较久,真不习惯那种仪式,怕是都招架不住林小东的热情。
没办法啊,大学生创业,基本吸收的都是大学生,搞技术勉强还能凑合。
其他方面,说实话都不如网吧网管见识的多,尤其是推广更是寸步难行。
压根摸不着头绪。
赵龙泉是本地人,加上当了九年兵,性格正直的同时社交能力更是不俗,还真让他带着那摇摇欲坠的小公司,在绿城立住了脚。
赚的不多,但每个月收入万把块还是没问题。
退伍后也算有了保障,这是陈钧最为高兴的。
不管怎么说,至少让一名老兵,在离开部队后,不会为生计发愁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7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