并不懂得如何妥善的保存种子,往往一半的麦子都要留下来做种子,因为到了第二年发芽率太低。除了地的原因之外,就是保存不妥当,种子的活性失去了。
一亩地播种十五、二十公斤种子,这不是在和崔栖潮开玩笑么?
在崔栖潮的认知里,种燕麦,一亩地,顶多四公斤种子就够了,小麦,一亩地所需种子也就是六到十五斤种子。毕竟优质、活性良好的种子,发芽率有百分之九十以上。
中世纪条件虽然差了点,发芽率也得给他保持在一半以上吧,怎么也去不到燕麦十五公斤的。
当然,这些话崔栖潮暂时没有向农事官说,免得又把农事官吓到。
在种子保存方面,崔栖潮嘱咐农事官一定要选择大晴天,先体摊晒种子,期间保持翻动,使水分脱去八成再堆成堆。而仓库,一定要干燥,否则种子吸了湿气又白瞎。
农事官现在对崔栖潮是言听计从,为了完成老爷吩咐的事情,他亲自守在晒场边上,用手试温度,盯着农奴们翻麦子。仓库也是他盯着杀过一边虫,又铺垫好的。
所以现在,农事官可以骄傲地说:“您放心,我把所有的粮食安置得妥妥当当!”
“很好。”崔栖潮随口夸奖了一句,“到前面去看看犁过的地吧。”
他们走上前,只见这些有些发黑耕地呈现松散的团状,有些湿润,柔软,而非许多耕地那样硬邦邦的,即使犁过后,也像是一堆硬邦邦的土坷垃。
让任何一个中世纪农民来看,这就是一块地力相当丰盛的耕地!
这块虽然是休耕地,但在从前,那半年的休耕也绝达不到这样的状态,大家心里都有数。
农事官看到这些地,就想到了自己的地,因为紧跟老爷的步伐,也是差不多的状态,肥沃得很,他喜滋滋地说:“现在农奴们都争抢着,顶着星光干活,也要在自己的田地边挖上沟渠。”
模仿老爷,才能拥有同样优秀的土地呀。
崔老爷手里掂着土,则仍然有些不满,这个地主体还是土黄色,带了那么一点黑而已,比起其他的地柔软一些,但还没有松散到呈现小颗粒状,这里的结团还有些大。土壤的这些状态代表着它的排水性、通气性、保湿性,以及肥力。
在崔栖潮看来这块地还达不到标准,但对其他人来说,已经是难得的良田了,加上马力十足,今天简直是好消息连连呀。
……<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