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,解读一段历史,品味一段往事。欢迎来到大型古物博览直播节目《旧物新知》,我是央视主持人……”
前面几分钟,都是节目的介绍,参与嘉宾的介绍,那头衔一个比一个大,那头发一个比一个白。
介绍完画的背景,进入主题后,由古画专家胡山来先发言:“据传,这幅画一共画有两份,现在找的这一幅是宫里的,被后来陶代的那位姓赵的商人收藏,还带进了墓里。”
“我们现在看到它颜色经久不退,一个原因是在墓里保存的很好,另一个原因是当时虞朝宫廷对画作的保护做得很好,其中有许多防腐、防虫、火、潮的技法是断代的,有了它,我们就能重新接连上。”
“师悭,虞朝人,十二岁入宫为天子作画,多为写意,实际上流传下来的也是写意,这一幅是截止目前唯一的工笔重彩,还加入了光影明暗,画得很透亮,雨后初晴嘛……”
“对于古画,首先我们要知道它的背景,时代背景,是虞文帝时期。还有它的创作背景,为什么师悭要画这幅画?是因为当时秦王要准备离开京城,跟随秦东篱前往东望州,回秦东篱老家,这样的、离别的情景下,锦贵妃想要留一个念想。”
主持人:“就是合影留念。”
胡山:“对,儿子又要走了,拍个照片。”
“所以为什么师悭用的是工笔,用重彩,这幅画它最初的目的不是为了某种炫技或是艺术的表达,而是为了让一位母亲可以睹物思人,这个当然是越像越好……所以画的重点,其实是在卫竞身上的,他的神态,他和秦东篱的互动,是这幅画中的灵魂所在。”
主持人很懂观众的好奇心,也把电视机前高姗的疑惑调侃式地问了出来:“这么说,画上都是他们真实的样貌,不是加了美颜的!”
“我不敢保证绝对,但一定是我们已知当中最接近的,大家可以通过光影细节看出来的其实,贵妃的手很白很亮,很有肉感,再看看秦东篱,秦老板的手,一看就是要粗糙一些,没有染指甲,也没有留指甲,历史上,她是开书肆的,同时自己也会上手干活,那就是劳动人民的手。”
主持人指向左边:“我发现最粗糙的手就是这一双,当时还是太子的惠帝,对不对。”
“惠帝是真的种地的,还会育良种,后面还有很多他在务农的画,那些都是写意了,神态上其实能看得出来很贴近……”
待胡山老教授从古画的领域对师悭和画进行了科普与解读,但今天的重头戏,是对于画中内容的解读。
主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6页